2014年,关于房地产市场的看空言论骤然增多。地产危机爆发、楼市“崩盘”、楼市“拐点”、房企破产倒闭等词句不断地出现在纸媒和网络上。 中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房地产企业们可能猛然间发现,他们身处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应了那句话,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眼下,各路房企分头出击,谋求淡市下的自我救赎,寻求再增长的动力。 [7] 经过多轮调研与监测,有关部门认为房地产市场总体上“供过于求”,未来将侧重于“释放住房需求”。此外,多个渠道的信息显示,为了配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求,支持和鼓励合理自住住房需求,有关部门将继续发挥好市场化手段的作用,研究“继续改善居民住房消费的金融服务”。 在释放需求的具体方式上,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在限购层面,除一线城市外,限购政策松绑可能成为趋势。此外,应继续合理运用信贷、税收等市场化手段。此前诸多储备政策已在酝酿,不排除下半年选择合适时机释放政策信号。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有关部门多次赴地方调研,除调研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建设之外,还对房地产市场的整体状况进行了解。上述业内人士指出,在某次座谈会上,有关部门曾对房地产市场形势做出判断,即市场总体上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未来将侧重于“释放住房需求”。 [8] 2014年以来,我国国房景气指数逐月下滑,房地产投资增速显著放缓,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大幅下滑,70个大中城市中房价下跌城市不断增加。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整的不断加深,各地地方政府从6月开始取消限购,不断放松调控,央行也较终放松首套房认定政策,释放改善性需求。2015年,房地产新常态下的投资增速预期会进一步下降,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房价会继续进行合理回归,开发商应继续以量换价,加快去库存化。在长效机制未完全建立前,差异化行政调控政策不应完全从一线城市退出。地方救市应考虑长期效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 [9] 2012年数据 教育是可以由微观主体提供(兴办)的,需要接受教育的人们也可以花钱“买”到这种服务。因此,教育原则上可以不必由政府予以满足。教育实质上只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因此,在国家财力有限,广大社会公众的收入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全社会用于教育的经费,应该由政府和享受教育的人们共同分担。
科学研究是为社会共同需要的,但由于一部分科学研究的成本与运用科研成果所获得的利益不易通过市场交换对称起来。所以,用于此类科学研究(主要是基础性研究)的经费应由政府承担,而那些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充分弥补成本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应用性研究)则可由微观主体承担。